星期四, 10月 23, 2014

家在楓葉國

這些年來, 駕車行駛在鄉間小道時, 常會在青山綠水間看見一棟棟美麗壯觀的豪宅, 那氣派就像童話故事中的古堡一般, 當地住久了的人, 都知道屋主必是印度裔的加拿大人。

他們很多三十多年前剛來加拿大時, 在白人農場作些摘藍梅, 或栽種玉米蔬菜之類的粗活, 如今他們不但買下了土地, 還興建了豪宅, 只是勤奮地下田工作的習慣卻依然如舊, 與他們初來移民時, 將衣服晾在屋簷下, 任他如萬國旗般飄揚, 又為了增進生產, 挖掉前後院青翠的草地來播種菜蔬那百般惹人嫌的光景, 真不可同日而語。

根據近幾年的社調指出, 加拿大人窮的依舊窮, 富的卻越來越富有, 不過唯一令人安慰的, 就是致富不但靠運氣, 也靠努力。 一般人的努力都得到回收, 尤其是那些嚐過辛苦的移民家庭, 就像這些印裔加人一樣, 回顧往昔, 都覺得今天比昨天過得更好。  

加拿大不像美國是個文化大鎔爐, 強調的是多元文化。 近幾年來, 多元文化這名詞雖已不再像二,三十年前那樣叫得震天響, 可三級政府對每個民族保留自己的生活習慣, 學習自己的母語及推廣本族文化的鼓勵, 使得這個原本以英法習俗為主的國家, 產生了新的家庭生活型態。

譬如說, 西方盛行的小家庭制, 對印裔族群似乎不產生影響, 他們特別喜歡一大家子湊錢, 買下土地, 建蓋豪宅, 幾家親人住在一起, 相互照應。 前不久, 為了住在一起的幾家人能各自舉炊, 有家印裔農戶竟去市府申請建照, 要求准許在八千呎的巨屋中建造三間廚房, 豈知市府竟說那裡是一屋一戶的規劃區, 因此只能有一間廚房。 村民便猜說, 豪宅落成後, 幾家人合住, 只要不被發現, 當然不成問題, 麻煩的是他們得輪流作飯了, 一間廚房那忙得過來?

除印裔外,華裔, 或其他亞裔的家庭組成也比較傳統, 大半是男主人為家計挑大樑, 婦女或以家管為主, 或賺點小錢補貼家用, 而說到’家庭’的定義來, 他們比起英法或歐洲後裔, 也單純得多。 雖然加拿大人都重視家庭生活, 但各族裔對’家庭’二字的解讀, 也各有盤算, 不夠知己的, 最好不要瞎猜, 也不可亂問, 免得傷了感情。

有些人的家庭, 由父母子女組成, 另外許多是單親家庭, 自然也有三代同堂的, 有夫妻性別一樣的, 有因父母離異, 同一家庭子女出自不同爹娘的, 還有子女是認養來的, 總之, 各種複雜的家庭關係應有盡有。 近一,二十年來, 男男女女早已不再重視婚姻的型式, 寧願同居, 也不願步入禮堂, 但造起人來卻不含糊, 而這些父母與子女的社會地位, 都不因對’家庭’的不同定義, 而產生影響。

深受加人尊敬的一位總理, 過世時, 官蓋雲集, 全國電視媒體轉播。 忽然一位十歲左右的小女孩, 拿了一隻玫瑰花, 走上前去, 將玫瑰放置在棺木上。 記者說, 終於露面了, 這位被謠傳了多年的小女孩是總理離婚後, 與一位單身女律師的愛情結晶, 從母姓。 總理在世時, 自知時間不多, 常與女孩作伴, 如今在出殯儀式中, 女孩並未與總理的兩位婚生男孩走在一起, 卻是陪伴母親遠遠地站立在一角追思, 總理的老友和一些出席的各國政要, 也紛紛上前向她母女致意。    

話說回來, ‘家庭’的定義在加國雖見仁見智, 各自表述, 和誰生兒育女也各有所好, 干卿的事, 但若想找個人來家同居, 聊解寂寞, 卻千萬大意不得, 有這打算的, 若不先將各省的法律弄清, 到頭來, 同居人可能分掉你一半的財產, 有的還能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去你的退休金, 不得不慎。

作個加拿大人, 只要這輩子不上當受騙,  不酗酒吸毒, 在楓葉國的基本生活是不會成問題的, 因為政府一直利用稅收扮演著劫富濟貧的角色, 孤兒寡婦, 老年人或殘障者, 都沒甚麼好擔憂的, 連受刑人家屬的吃喝穿著, 醫療保險都不用愁, 一切都有政府呢! 可是, 太好的福利也造就了不少懶人, 因為最低工資有時還不如靠社會救濟過活實惠, 於是有些人辭去了工作, 天天在家渡假, 這樣的懶人家族, 長年累月下來, 也成了加拿大的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