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0月 23, 2014

真幻兩相宜

縱使曾獲諾貝爾獎提名, 又獲英國布克等國際文學大獎的加拿大女作家瑪格利特。艾特梧(Margaret Atwood), 也免不了因性別的原因, 讓有些讀者對她書中女主角產生浪漫的聯想, 而將作者的創作世界和真實世界混為一談。

今年初, 刊登在’讀者文摘’上的一篇訪問中, 艾特梧就承認, 每當她新書問世時, 總有人穿鑿附會地認為她寫的是自己的故事, 這讓艾特梧深感無奈, 她說, 除非我不會創作, 我怎可能在短暫的一生中,  過盡我筆下那麼多不同人物的生活?

但著名的加國華裔女作家伊芙琳。劉(Evelyn Lau), 卻剛好相反。 一九八九年她十八歲時, 因發表日記’翹家’(Runaway), 紀錄她在溫哥華街頭吸食大麻及充當出賣靈肉生活的故事, 而聲名大噪。

伊芙琳是位為文學付出極大代價, 也因文學而心靈獲得救贖的作家。 她出生自移民家庭,自幼就背負了父母對她的期許。 生為長女, 肩頭的擔子, 自然比妹妹更沉重, 母親重視她在學校的表現, 一心盼望她能成為懸壺濟世的醫生。

但伊芙琳自小就愛上文學, 六歲便立志要當作家, 十二歲開始寫詩和短篇小說 在雜誌上發表, 可是她在學校的表現卻並不出色, 連朋友也交不到一個, 更為了想當作家, 而與母親衝突不斷。

十歲那年, 因父親失業, 全家頓時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中。 影響最大的, 莫過於年幼的伊芙琳, 因為她失去了靠山, 當她受到神經質的母親斥責時, 父親再也不挺身而出為她仗義執言了。 父親變得鬱悶消沉, 只顧將自己封閉在悲情中。

一九八六年初, 她受不了沉重的壓力,  終於離家出走, 在溫哥華街頭過著吸毒及娼妓的生活。 她經常出入於收容所, 她不斷用日記方式紀錄自己的心路歷程, 描述她的痛苦與掙扎, 隨後發表這自傳式的’翹家’,  不僅暢銷北美, 還被加拿大國家電視台拍攝成了九十七分鐘的電視劇。

她的寫作才華, 在後來發表的兩本詩集中展露無遺, 詩中訴說流落街頭悲慘的神女生涯, 和她對父愛的無限渴望。 同樣的主題, 又再次呈現在她的短篇小說集‘新鮮女孩及其他’和長篇小說’另外那個女人’中。 前者發表於一九九三年, 訴說阻街歲月, 後者發表於一九九五年, 描述一個年輕女子對一個年長已婚男子的瘋狂熱戀。

前兩年, 有位長她許多後來分手的同居人, 也是一為作家, 突然興訟, 將伊芙琳具狀告進了法院, 說君子絕交, 理當不出惡言, 但這大小姐怎麼在書中映射他的不是, 甚至將他生理特徵都巨細無遺地描繪了出來?

伊芙琳辯說她有言論自由, 並說, 他早該知道, 寫作是她維持心靈平衡的方法, 她的作品當然會涉及自己和週遭的人物; 而男方卻說, 他有維護隱私的必要。 不過鬧到後來, 雙方還是和解了事, 終究這是個真幻兩相宜的世界。